(相关资料图)
时下,我们的教育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:最善于提出问题的是刚入学的小学生,随着年级的增高,学生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。到了大学阶段,很多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,常常希望老师直接给出答案。
按理说,大学生正处于思维逐渐成熟、自我意识快速觉醒的阶段,主动发奋学习应该成为常态。事实上,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,需要什么。解决这一问题,应该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,从中小学阶段寻找答案。
功利性学习让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便处于“错位”状态。因为着眼于现实而非长远的诸多焦虑,从所谓的“起跑线”开始,学校和家长的育人目标便充满了功利性,获得高分数、升入好学校等也成为众多学生的目标,“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”“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”等问题逐渐被淡化。在功利倾向非常明显的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学生,进入大学后便失去了动力和目标。
此外,还有一种现象也不容忽视,对学段的重视程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。笔者分别从事过多年的中学和小学教育,对此深有感触,从小学、中学和大学师资配备、硬件投入乃至职称评审比例中即可窥见一二。其结果之一是,因师资配备及小学教师价值评价存在先天不足,导致学生起步乏力。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高水平教师因顾及社会认可度、职业发展空间等因素,不愿到小学任教或留不住人才。没有高水平教师的引导,学生的发展何以保障?
过于强调分数,忽视了行为习惯培养,影响了学生对学习的认知。缘于管理导向、教师考核等原因,小学评价及教育方式或明或暗地以分数(等级)的形式呈现,盲目向“中高考”指挥棒下的中学看齐,使得很多小学教师及学生处于高压之下。殊不知,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、生活习惯、审美习惯等,而非成绩“一俊遮百丑”。
虽然经历了多轮教育改革,我们对小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远远没有到位,对小学教师的认可度也远远不够。只有及时补上这块短板,让小学教育回归本位,给予小学教育以清晰的定位,完善小学教师评价与激励措施,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小学教育,真正让小学教育成为起始阶段,赋予学生“乐于求知”“善于发现问题”的源头活水。
(作者孟祥杰,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。此为蒲公英评论首发作品,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,违者必究。)